幼兒園升小學,家長到底該如何準備?
來源:網絡 發表日期:2018-5-3 10:54:06 瀏覽量:4628次
文章摘要:幼小銜接,一直是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視的問題。《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和小學密切聯系,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幼兒園以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研究幼小銜接問...
幼小銜接,一直是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視的問題。《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和小學密切聯系,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幼兒園以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研究幼小銜接問題,做好銜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1990年至1994年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原國家教委幼教處聯合進行了“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學前期為幼兒作好社會適應性與抽象邏輯思維的準備,在小學低又不在這兩方面對兒童提出過高要求,則幼兒入小學后面臨的學習適應困難和社會適應困難均可克服。
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大班是在幼兒園的最后一年,這是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之間的一個轉折期,也是孩子從游戲階段向學習階段轉折的一個時期,如何幫助孩子能夠更好地渡過這樣的一個轉型,首先就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1
自我評價能力逐步發展,情感的穩定性和有意性。
5歲以后,兒童的個性特點有了較明顯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這一時期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自我評價的能力上,他們不再輕信成人的評價,當成人的評價和兒童的評價不一致時,他們會提出申辯,也就是我們一直說的“小孩越大,主意越大“,他們不再是你說什么就是什么了。他們的喜好也比較穩定了,有了一定的好朋友圈子,經常會和好朋友在一起玩,回家也會打打電話。
2
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明顯提高。
這一階段的兒童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更加獨立了,他們能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的衣服,能很好地使用筷子了,也能自己獨立地安睡,而且非常喜歡參與成人的勞動,在幼兒園里也非常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長不妨放手讓他們做一些事情,這樣他們會很高興,同時各方面生活能力也會得到更大的提高,這也是他們責任感的一種表現。
3
動作靈活、控制能力明顯增強,愛學、好問,有極強的求知欲望。
5歲的兒童走路速度已基本上接近成人了,平衡能力明顯增強了,還可以做一些比較復雜的技巧性運動,如騎小自行車、滑板車、滑旱冰都可以讓孩子嘗試,學前后期的兒童對周圍世界的興趣及積極的求知態度是令人驚嘆的,他們對與一些比較有深度的問題更感興趣,如“為什么月亮會跟著人走”、“魚兒為什么會在水里游”,他們也不在滿足于等待成人的回答,他們更喜歡自己找答案,他們對百科全書更感興趣。
4
能生動、有表情地描述事物,閱讀興趣顯著提高。
5—6歲是兒童語言能力明顯提高的時期,他們能比較系統地敘述生活見聞,而且能生動、有表情地描述事物,語言地靈活性增加,能夠反應比較快地與人對答,同時他們的講話中會有很多成語、規范語言、完整的詞句。大班兒童也對圖書有濃厚的閱讀興趣,能夠比較長的時間專心地看書,不但對內容的理解力非常強,也開始對文字感興趣,兒童經常會幾個人聚在一起讀書中的文字,我們可以提供一些比較長的帶有文字和拼音的故事給孩子看,而且他們對生活中自己認識的字會非常興奮,往往會大聲念出來,我們可以利用更多外出的機會來幫助孩子鞏固已認識的漢字。
德國的哈克教授認為,從幼兒園到小學,不僅是學習環境的轉換,也包括教師、朋友、行為規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變化。他根據觀察和研究指出,處于幼兒園和小學銜接階段的兒童,通常存在著下列六個方面的斷層問題:
①關系人的斷層。孩子入學后,必須離開“第二個母親”角色的關系人――幼兒園教師,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這使孩子感到壓力和負擔。
②學習方式的斷層。小學中正規的科目學習方式與幼兒園的自由游戲、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方式有較大區別,孩子必須有適當的時間加以適應。
③行為規范的斷層。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后,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融入集體,他們以往的感性將漸漸被理性和規則所控制。
④社會結構的斷層。孩子入小學后與幼兒園的友伴分離,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并為班級所認同。
⑤期望水平的斷層。家長和教師都會對上了學的孩子給予新的期望和壓力,為了學業而減少了孩子游戲、看電視的時間等。
⑥ 學習環境的斷層。幼兒期的自由、活潑、自發的學習環境轉換成為科學習、有作業、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狀態或學習障礙。以上斷層使德國30%的小學生有不適應現象,導致學習興趣低落、恐懼、焦慮以及攻擊性強等行為發生。因此,解決好這六個斷層的連接問題,是做好幼小銜接的關鍵。哈克教授的研究對我們具有借鑒意義。
“幼小銜接”問題廣泛涉及到家庭、幼兒園、小學等教育機構,并直接關系到兒童的健康成長,所以“幼兒園與小學的研究”這一課題所獲得的成果對當前有重大現實意義。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不是單方面因素就能解決的,需要調動各方面因素一起做好以下準備。幼升小應避免四大錯誤觀念
作為家長,孩子上小學,有些錯誤觀念一定要盡量避免:
錯誤觀念1:盲目追求名校
案例:今年強強要升小學了,為了讓他有個好的學習環境,都是普通工人的強強父母托人找關系,花高價才把強強送進了某重點小學。可是學校離家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從此強強每天都得比別的孩子早起一個多小時,在公車上吃早點,跟著媽媽去學校。而強強的父母也因為每天由誰負責送孩子上學的事情而爭吵不休。一年過去,孩子瘦了不少,老師還反饋強強上課常常打瞌睡,學習效率很低。
點評:孩子上小學了,雖然是個小大人了,但各項生理特點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充足的睡眠、合理的作息規律才能保證孩子健康成長。試想,每天路途上的奔波會耗去孩子大量的精力,沒有充沛的精力,又怎么能保證學習的效率呢?
僅僅為了孩子能上有名氣的小學,而耗去孩子大量的精力、家里本不豐厚的經濟資源,以及家庭的和睦,是不是有點得不償失?在為孩子選擇學校這一點上,家長要綜合考慮,除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就近入學也要考慮在內,讓孩子輕裝上陣,才能保證“教”與“學”的良好互動。
錯誤觀念2:入學前大量補課
案例:嘉嘉是個聰明的小姑娘,上幼兒園時就拿過不少鋼琴比賽、書法比賽的大獎。要上小學了,嘉嘉父母覺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提前給孩子“加餐”——大量補課。于是,嘉嘉每周除了上幼兒園的興趣班,還得去私人教師那里學習小學奧數、英語和唐詩宋詞。可是,上了小學的嘉嘉非但沒有體現出優勢,班主任還常常跟嘉嘉父母說,她很多英語發音難以矯正,上數學課又因為覺得內容簡單重復,也不愿意認真聽課,基礎知識學得不扎實。
點評:在很多家長眼中,“幼小銜接”這個詞就代表著知識的承接和過渡。這種理解不無道理,幼兒園大班的教學會為孩子上小學做一些知識方面的準備。但是,知識的準備并不是幼小銜接的重點或者全部。孩子提前學的內容也要有選擇,不然與小學的教學內容產生沖突,有時甚至存在不一致,那只會搞混孩子的正誤判斷,也降低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給小學教師的正常教學工作帶來困難。
對于學齡前的孩子,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興趣選擇一兩項加以培養,保持孩子對知識探索的渴望才是最重要的。
錯誤觀念3:入學不適應,家長來包辦
案例:貝貝是爺爺奶奶的心肝。自打貝貝上了小學,回家就愁眉苦臉,愛發脾氣。原來老師每天留下的作業,忙壞了貪玩的貝貝。爺爺奶奶開始發愁了,他們覺得孩子剛入學,只要知道作業內容是什么就好,不用所有事情都自己做,讓孩子不開心。于是爺爺奶奶當起了貝貝的“陪讀”,模仿孩子歪歪扭扭的筆跡做完了半個學期的作業。貝貝開心了,可是期末考試的成績也就可想而知了。
點評:小學是孩子系統地學習各科知識的開端,是為將來更深層次的學習打基礎的階段。因此,一定形式的、定量的課后作業是小學教學的延伸部分,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心疼孩子的爺爺奶奶采取包辦代替的做法,會影響孩子獨立學習、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并且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有影響。
在教學方式上,幼兒園和小學有較大的差異,家長要“硬下心腸”,幫助孩子適應這種差異,樹立學習的信心。
錯誤觀念4:小學教師不如幼兒園教師盡責
案例:玲玲是個性格內向,十分靦腆的小女孩。幸好幼兒園的陳老師對玲玲特別照顧,成了玲玲在幼兒園里的“好媽媽”,依戀有加。上了小學,一個班有四十幾個同學,班主任對玲玲生活上的照顧也不如幼兒園的陳老師。玲玲感到很失落,性格越發孤僻內向了。玲玲的父母覺得這是小學班主任的錯,她沒有幼兒園陳老師那么盡責,她應該給予玲玲更多的關注,幫助孩子過好小學生活。
點評:幼兒園和小學除了學習形式不同,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幼兒園里,教師是開展教學工作的教育者,也是孩子日常生活的照料者。在小學,教師的工作重點在教學而非保育。其次,幼兒園和小學在班級人數上也存在較大差異。教師無法顧及所有學生的所有方面,這和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發展特點——獨立性漸漸增強是互為因果的。對于玲玲這樣性格內向的孩子,家長應加以引導,使她將對教師的情感依賴轉向到朝夕相處的同學身上,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幼小銜接中家長的角色定位
大班幼兒即將升上小學,這是他們步入自主求學階段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家長都是滿懷激動和期待的心情去迎接孩子成長階段中的這一重要時刻的。然而,大部分家長卻沒有意識到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孩子可能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以為反正幼兒園會制訂相關的教育計劃,自己只要保證孩子的營養、做好物質方面的準備就足夠了。
因此,許多家長在孩子上大班期間缺乏適當的指導,從而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機,也使自己在孩子升上小學后倍感吃力和辛苦。其實,在幼小銜接的工作中,幼兒園的作用雖然非常重要,但毫無疑義,家長也擔任著不可取代的角色。
1家長是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者
進入小學后,兒童的生活和教育條件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在幼兒園已適應的以游戲為主的活動形式變為以學校課堂學習為主的活動形式;幼兒由凡事依賴父母逐漸過渡到很多事情要獨立完成;平時上學,成人給予關注、照顧的時間大為減少。因此,需要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安全意識和自我服務意識,逐步提高獨立生活能力,學會自己照料自己。
從大班起,家長就應有意識地進一步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可與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時間表,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讓孩子成為時間的主人。為了保證孩子每天有10小時的睡眠時間,家長可讓孩子每天晚上9時前就寢,早上7時前起床,中午休息一會,以便接近小學的生活節奏。在制定時間表的過程中,家長要有意識地指導孩子將活動內容動靜搭配,讓孩子牢固樹立完成作業后才能去玩的觀念,促使孩子各方面都得到發展。同時,家長還要教孩子掌握一些必需的生活技能,如自己穿脫衣服、刷牙洗臉洗澡、整理書包,會洗自己的飯盆,自理大小便,會保管自己的物品(包括學習用品、鑰匙、衣物等),遇到困難會尋求幫助等。
花一年的時間訓練孩子學會這些“身邊的自立”
★設定鬧鐘;
★聽到鬧鐘鈴自己起床;
★自己穿好隔天晚上準備好的衣服,但父母可幫助檢查鞋帶是否系緊、衣服褲子是否穿反;
★知道起床后立即洗臉刷牙,并且照鏡子檢查洗刷得是否干凈;
★養成早餐后上廁所的習慣;
★檢查書包和其他應該攜帶的物品(父母若要確認,最好別讓孩子知道,以免影響他的主動性);
★出門前和家人道別,回家后和家人打招呼;
★鞋子、書包和其他物品會放在固定的位置;
★知道家門鑰匙的重要性,會小心保管,產生責任感;
★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洗干凈自己的手,包括指甲;
★知道臟衣服脫下后應該放在固定的地方;
★吃飯姿勢端正,會自如運用筷子,不挑食;
★會說“我吃完了,請慢用”。
2家長是孩子學習興趣的激發者
興趣是人們探究事物和從事活動的最好老師。一個人對某事物感興趣時,就會對它產生特別的注意,對該事物觀察入微、了解透徹、記憶牢固。
有的家長在孩子上小學之前讓孩子做數學題、認字、背詩,也不顧孩子能否接受,一味給孩子灌輸,以為灌輸的知識越多孩子在上小學后就會學得越好,使孩子的興趣在填鴨式的教學中消失殆盡。其實,在入學之前孩子認識了多少個字并不重要,強迫孩子學習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從而不愿意學習。因此,如何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家長最應重視的問題。家長要引導孩子愛學、樂學,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把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好,并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有著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周圍的事物都抱著刨根問底的鉆研態度。家長如能熱情對待孩子的提問,引導孩子去認識、去探索,并引發更多的問題,那么孩子就會激發起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欲求,養成勤奮和刻苦學習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會問到“蘋果為什么會掉到地上?”“燈為什么會發亮?”之類的問題,家長可不正面予以回答,而是與孩子共同去探究,如自己做實驗,還可利用書籍、網絡和向科技人員咨詢以獲得正確答案。這樣,不僅使孩子掌握了問題的答案,還了解了實驗探究的方法以及各種資源的使用方法。周而復始,孩子既積累了知識,又豐富了見識,真是一舉數得。
3家長是孩子注意力培養的領入者
注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無意注意,一種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意志控制的注意。在有意注意時,人的大腦會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時間長了會感到疲勞。孩子在幼兒期的注意主要是無意注意。大班幼兒有意注意的保持時間只有7~15分鐘,而小學一節課時間為40分鐘,需要長時間保持專注的精神狀態,所以很多孩子上小學后首先覺得上課時間太長,會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加之幼兒園的學習形式多樣,內容生動活潑,孩子學習起來感覺輕松;而小學學習則是以集體授課為主,形式單一、枯燥,孩子會感到非常疲勞和不適應。因此,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前要有意識地進行各種訓練,延長孩子有意注意的時間。
孩子年齡小,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或者是集中時間很短,這都是正常的,但孩子在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活動的專注力卻時時令許多研究者驚訝和感慨。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與孩子多玩記憶游戲,如把圖片反面朝上蓋起來,一張張分別掀起再蓋上,由家長說出其中一張圖片的內容,孩子憑記憶正確地找出相應圖片;在聽故事前先向孩子提出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聽,聽完后回答,還可以要求他聽完故事后把故事的內容復述給你聽……這些活動在親子互動的融洽環境下共同完成,不但能增強孩子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加深親子感情。
4家長是孩子不良習慣的糾正者
人各有自己的習慣,有的人習慣睡覺之前閱讀書報,有的人則習慣在臨睡前欣賞優美的音樂,還有的人習慣對每件事情都懷有好奇心并都要得到明確的答復等。這些習慣有值得保留的,也有需要摒棄的。家長要做一個有心人,注意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發現有不良習慣就要馬上制止,并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如喜歡躺在床上看書、趴在桌子上寫字、寫字時愛咬筆頭、愛吮手指頭等,這些雖然不是大毛病,但如果不及時改正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身體健康。
除以上提到的四個方面的角色之外,家長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營養學家”、“心理咨詢顧問”、“社會交往的表率”等多種角色。相信只要家長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與才能,與幼兒園共同努力,將會使孩子順利渡過幼小銜接的關鍵期,而成為一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小學生。
一、幼兒本身應做好以下準備:
1.生理準備:
進入小學后,兒童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都將發生新的變化,幼兒由事事依賴父母逐漸過渡到事事獨立完成,因此,即將進入小學的幼兒應該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1)具有良好文明的進餐、睡眠、排泄、盥洗等衛生習慣。
2)能自己整理自己的儀表,注意保持儀表整潔。
3)會動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書包、鉛筆盒等)
4)了解身體主要器官及自身生長的需要,掌握自我保健的有關常識和簡單方法。能沉著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
2.心理準備:
目前,人們關注的主要是大、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而對于幼兒園如何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研究還很少,對于即將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幼兒來說,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們由事事依賴父母逐漸過渡到事事獨立完成,所適應的以游戲為主要形式的活動改變為學習為主要形式的活動,課后還要預習、復習功課或做作業。因此,幼兒入學前一定要具備一定的心理準備。
1)要有強烈的求知需要;大班的各種活動都應以探索為主,教師應善于提供材料讓幼兒大膽操作,將問題拋給幼兒,發展大班幼兒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有一定的抑制控制能力,能控制沖動,上課不做小動作,堅持完成規定的任務。許多研究都表明兒童的心理理論和抑制控制之間存在關系。抑制控制能力的訓練不僅能提高兒童的抑制控制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兒童對心理狀態的認識能力,這說明兒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可促進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教師應從游戲、日常生活入手,培養幼兒的一致性、堅持性,培養幼兒的抑制控制能力。
3)應具有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做中學”理論活動中有兩個環節“猜測或假設”和“記錄試驗過程”對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猜測或假設”有助于激活幼兒的思維。動手前,先動腦,幼兒的思維會處于一種激活狀態,這無疑能對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探索猜測和實驗結果是否一致的過程中,幼兒學會了思考。大班各項活動中應著重引導幼兒去猜測,去假設以及引導幼兒記錄試驗過程,幼兒思維的抽象、概括水平因此會獲得發展。
4)應具備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因為在社會交往中,兒童會接觸到不同的想法和觀念,注意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信念等心理狀態,并對這些心理狀態進行思考。在大班后期,更應該加強與幼兒的社會交往和言語交流,多向幼兒使用心理狀態的詞語。如:想要、希望、認為、覺得、記得、忘記等。
3、家長準備:
(1)增強幼兒的信心。即將進入小學的幼兒,其學習和社會適應困難是客觀存在的,家長要增強其自信心,讓幼兒在解決難題中感到樂趣而并非壓力,培養幼兒對失敗的承受力。正確對待批評和失敗,具有在群體中既能競爭又能共處的能力。讓幼兒知道他們長大了,正在學本領,使幼兒直覺上感到上小學的好處和樂趣。
(2)激發幼兒上小學的興趣,為幼兒上小學做好心理準備。為了讓孩子高高興興地進入小學,家長要使孩子內心產生想上小學當個小學生的愿望。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兒園時,在路上見到許多小學生背著書包上學校,這時,您不妨對孩子說:“瞧,這些哥哥姐姐多神氣!”使孩子產生羨慕之情。在這方面家長要特別注意的是,決不能用上小學對孩子施加壓力,進行恐嚇。如:“瞧,你這么坐不住,將來上小學可要受罪,讓小學老師好好修理你!”這樣說會造成孩子對上學產生恐懼感,不利于入學的心理準備。
(3)調整好幼兒生活規律。家長應從開學前兩周開始調整幼兒的作息時間。專家告訴我們,一般情況下可以早晨6點起,晚上8點睡,總之至少要保證10小時的充足睡眠。中午,最好讓幼兒有50分鐘午睡時間。給幼兒建立穩定的作息制度,讓幼兒有時間概念,形成有張有弛的生活節奏。。
(4)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能力的發展有一個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兒童的能力易于養成,過了培養期,過了關鍵期,幼兒能力的培養就顯得特別困難。可見,為了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家長們應在關鍵期培養幼兒能做和應該做的事情自己去做。比如大班時期,家長就要注意讓幼兒自己整理圖書、玩具,收拾小書包和生活用品等。同時家長要幫助他們在實際行動中克服困難,而不要代替他們克服困難,當幼兒遇到困難時,要不斷給予鼓舞,使其具有較強的信心和決心,以至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此外,還要在克服困難的方法和技術上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幼兒掌握克服困難的技巧,少走彎路。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應該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給兒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導他學會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學會穿衣、洗臉、疊被、整理房間、端飯、擦桌子、掃地等。
(5)為幼兒準備家庭學習環境,營造良好學習氣氛。家長為幼兒特開辟一個獨立學習小空間,選擇自己喜愛的臺燈及其樸素實用的學具(書包、文具盒、橡皮、拼音本、方格本、多格算術),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熱愛學習。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給孩子們購買學習用品切忌追求闊氣,只要實用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太多的功能。
書包不要過大、過厚,簡單一點的就行了,文具一般都裝在文具盒里,無須分類。還要考慮到學習用具是否能產生影響孩子學習的不利因素。一年級的孩子不易用自動鉛筆,筆芯很容易斷,那樣既會分散孩子們的注意力,又會耽誤學習時間。開始的一段時間,晚上回家多準備幾支削好的鉛筆。小學生不宜用小刀削鉛筆,會帶來一定的危險,最好是自動鉛筆刀,并教給孩子削鉛筆的方法。文具盒最好不用多功能的,否則孩子會當成玩具一樣在課堂上玩耍。
家長還應該給孩子購買足夠的練習本,讓他們逐漸學會自己準備學習用品,要養成在前一天晚上準備好第二天學習用品的習慣,避免孩子到校后,出現沒有筆、沒有本子的情況。經常在上課的時候,其他孩子在學習,有的孩子在玩,當問他為什么不學習時,就會說自己沒有本子、沒有筆,盡管老師會鼓勵孩子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但是經常這樣會給孩子養成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平常在家中一家三口多做“傾聽”游戲,看誰聽得最準確。讓幼兒明白別人說話時,不能心不在焉,要專心致志地聽,了解對方說話的主要內容和意思。同時,家長精心地為幼兒選購一些適合幼兒閱讀的書,培養幼兒熱愛閱讀,對看圖說話家長督促大班幼兒大膽大聲地用普通話進行表達,態度要自然、大放、有禮貌,聲音適度,口齒清楚,語速適中;對短文則督促小學低年級幼兒以朗讀為主,用普通話朗讀,口齒要清楚,聲音要響亮,不漏字、添字,不讀錯字,不讀破句子。長期培養,不僅能激發幼兒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而且讓幼兒養成愛看書的好習慣。還可以提高孩子對語言感受的敏銳性。作業時要有正確的寫字姿勢:坐姿正確,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體直,頭正,肩平,腿平;執筆姿勢正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筆桿,其余三指托住,筆桿向后稍斜,靠在虎口處;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
(6)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首先,對于剛上小學的孩子來說,家長還是接送比較好,但要讓孩子懂得并遵守交通規則,學會看紅綠燈,走人行橫道,迷路找民警。其次,讓孩子記住父母和其他負責接送的親屬的名字,記住家里的電話和父母的手機號碼,記住父母工作單位的全稱和辦公電話。當然,為以防萬一還可以把這些內容寫在一張硬紙卡上給孩子隨身攜帶,告訴他在講不清楚的時候把這個拿給警察叔叔看。
(7)家長接受幼兒園、小學的專題指導,有效地架起幼兒走向小學的橋梁。有意注意的水平的高低決定幼兒成績的好壞,因而家長可以多與孩子玩棋類游、拼圖游戲,這對培養有意注意很有益,能夠幫助幼兒集中注意力;家長對幼兒進行一些零散正確入學知識準備,但不是提前教拼音、識字等,也無須把玩具收起來,更不需要讓幼兒進學前班。同時,家長要及時、準確地把握幼兒當前的發展狀況,使得家庭教育更具針對性。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濃厚的學習興趣、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樣,在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受益終身。
1.養成課前準備的好習慣
告訴孩子,上課之前要打兩次鈴,第一次是預備鈴,聽到預備鈴,要趕緊進教室,把上課用的書、本子、筆拿好,并擺放整齊,不用的東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靜靜的坐著等老師來上課。第二次是上課鈴,打了上課鈴,老師就要給小朋友們上課了。上學前,家長可在家進行模擬表演。
2.養成正確的坐寫姿勢
正確的坐姿應該是:身子上半部坐直、頭部端正,目視前方,兩手隨意放在身體兩側,兩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訴他們,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翹腳架腿。因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長,有利于身體健康。
我們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提前教孩子認字、寫字,往往忽視了孩子寫字的姿勢。“先入為主”,壞習慣形成了,就很難糾正。錯誤的寫字方法,既影響字體美觀,又影響寫字速度,還影響孩子的小肌肉和骨骼的發育。
3.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要防止三種讀書現象。一是“念經書”,就是眼睛看著別處,和尚念經似的,有口無心;二是“看時書”,就是讀書時老是看時間,你讓我讀半小時,我就讀半小時,看看時間到了沒有;三是“數量書”,就是讀書的遍數為標準,你讓我讀三遍,我就讀三遍,讀一遍數一遍。這三種讀書都是沒有質量的讀書。
教育孩子讀書時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邊讀,邊看,邊思考。低年級課文大多圖文并茂,讀讀課文,看看圖,圖文對照想一想,讀書就有效率,有質量。一二年級讀書要以朗讀為主,用普通話朗讀,口齒要清楚,聲音要響亮,不漏字、添字,不讀錯字,不讀破句子。長期培養,可以提高孩子對語言感受的敏銳性。
4.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
要告誡兒童學會傾聽,別人說話時,不能心不在焉,要專心致志地聽,了解對方說話的主要內容和意思;學會講普通話,聲音適度,口齒清楚,語速適中,使對方能聽懂自己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交談,態度要自然、大方、有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