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設中國特色幼兒教育思考
來源:群峰忠國國際教育集團 發表日期:2013-12-29 11:38:26 瀏覽量:3069次
文章摘要:當代社會是知識經濟的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資源是知識經濟的社會的主要資源。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中國人占世界人口的1/5。我們面臨的嚴峻任務是: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才優勢。...
當代社會是知識經濟的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資源是知識經濟的社會的主要資源。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中國人占世界人口的1/5。我們面臨的嚴峻任務是: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才優勢。
人才是要長期培養的。幼兒教育擔負著奠定最初基礎的任務。我國的幼兒教育科學,起步比較晚。我國幼教的發展,必須借鑒外國的經驗,但是,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時,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
在當今我國正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移植外國的幼教模式和經驗,很有市場。但是,對于簡單模仿和搬用外國的東西,有不少同志持有不同的看法。正是在面臨這種形勢下,十分必要思考如何在改革開放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問題。
幼兒教育是和社會實際聯系最緊密的。中國的幼兒教育總是在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條件和文化背景下開展的。幼兒教育不象學校教育那樣必須按照嚴格的大綱和教科書進行教學,其靈活性較大,也比較容易跟上社會的變化。新中國成立50年來,從事幼教工作的幾代中國人,總是在考慮如何根據中國的實際辦幼兒教育。
考慮幼兒教育問題,一般從兩大視角出發,即兒童發展的規律和社會條件。我們在建國后最初階段,全盤學習蘇聯。當時更多強調的是從兒童發展規律的角度,開展幼兒教育工作問題。例如,新中國的第一代幼教工作者十分熟悉的《幼兒園教育工作指南》,十分強調幼兒年齡特征。強調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征,無疑是正確的。問題在于強調對結合中國的國情辦幼兒教育考慮不夠。當時,來自老解放區的幼兒園和幼教工作者們,在學習蘇聯的同時,堅持自己的優良傳統,如“保教結合”等原則和做法,這些做法是在中國的實踐中土生土長的。但是,在幼教理論上,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我們的幼教工作者奉命下鄉,參與了大搞寄宿制等不符合國情的極左的行為,但一些同志也結合當時幼兒的實際寫了一些農村幼教的教材。這些都說明幼教工作歷來是注重從我國實際開展工作的。只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沒有能夠把經驗系統化。現在,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我們有條件和外國交流,在學習外國經驗的同時根據中國的國情總結自己的經驗并且進行理論概括。
如何看待轉變教育觀念問題
培養幼兒適應新時代的各種素質,這是時代的需要,在迫切要求改變落后現象的中國,更是如此。在改革幼兒教育,強調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的素質里,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而在轉變教育觀念中,又考慮到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
但轉變教育觀念方面,十年來廣大幼兒教師在認識上已有了很大變化。對于培養幼兒的創造性等等的必要性,教師們大都認同。但是在行動上,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從認識到行動,在一個過程,這是可以理解的。最初我以為,認識問題基本解決了,現在是處于主要解決方法問題的階段。但是,事實表明,這里雖然有方法問題,可是最終還是觀念問題,比如,教師們習慣于“我說你聽”、“我講你記”,習慣于追求統一答案,統一行動。灌輸過多,限制過多等問題仍屬常見。
最近看了一些優秀教師所寫的體會,發現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幼兒在陶醉于老師的“非指令性”活動中(比如在洗手間玩水)→教師突然出現,帶著嚴厲的表情或語言→幼兒驚恐萬狀→教師反思自己的行為→向幼兒道歉→組織有關問題的上課活動。
下面對此做一點說明。幼兒往往自發進行一些活動,這些活動不是教師提出的,往往甚至是教師禁止的,我們姑且稱之為非指令性活動。幼兒把這些活動看作游戲,覺得好玩。這些活動往往是幼兒創造性的表現。比如,一個孩子在水籠頭流出的水柱下,用手去抓水柱,使它不斷改變形狀,他觀察著水花的造型,欣賞著美麗的圖畫,也即是自己創造的成果。可是在老師的頭腦里,這是越軌的行為,不符合老師頭腦中的行為標準。老師只看到幼兒脫離統一安排的活動(比如洗完手后,沒有立即“歸隊”,脫離了老師的“控制“,以及浪費水,即違反了行為規范),卻沒有意識到這是幼兒寶貴的創造性活動,因而十分惱怒而加以斥責。這是老師面臨幼兒這一類“越軌”行為的第一反應,這是傳統觀念的表現。教師沒有立刻想到,正是這些“越軌”行為帶來了孩子的創造,在肯定孩子創造性的基礎上,去正確引導孩子合理的創造才是自己的任務。
當教師出現在孩子面前時,孩子頓時從陶醉于歡樂的心態一變而為驚恐的心情。這也是在長期的教育下幼兒已養成的第一反應,他立刻意識到自己觸犯了紀律,只好等待懲罰。但是我們的優秀教師,能夠馬上進行反思,認識到這是傷害了兒童,甚至接著馬上向幼兒道歉。這是教師掌握了新觀念的表現。所以我們稱她為優秀教師。還有許多教師的認識沒有達到這種水平。
然而這些優秀教師接著所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向孩子講道理,即仍然用說教的方法,而沒有進一步考慮到從這種“事件”中,發現幼兒的需要。沒有順乎幼兒的需要,為幼兒創設能夠發揮其創造性的條件。仍然運用灌輸的模式。也沒有考慮到如何引導和培養創造性,為孩子創設更多自由創造的空間。這一類實例表明,轉變觀念不是那么容易的。
傳統思想對轉變觀念的影響
上面所說的轉變觀念的困難,與傳統觀念有關。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對中國人以至世界華人都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儒家文化的傳統觀念,有其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因素。我們在吸收西方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經驗時,不可忽視傳統觀念的作用。西方較早進入工業化社會,強調個人奮斗,以個人為本位的思想,已經成為一種傳統。而我們則長期受著自然經濟的影響,重視家族和等級關系,忽視個性和個人。
儒家文化是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社會結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由此帶來的傳統的觀念,如“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家長式的尊嚴,子女必須順從長輩的旨意等觀念,使兒童的個性不能得到充分發展,兒童的主體性不能得到發揮。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變化慢,形成了因循守舊的僵化思維方式。在那樣社會,年輕一代不必也不能提出“為什么”和“應如何”,不必也不能求助于創造性思維,只需知道“是什么”和“怎樣做”。傳統的觀念按既定的模式去要求下一代,孩子從小不敢越雷池一步,使人創造性不足,不敢冒風險,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低。
這些傳統思想觀念,與現代化的需要格格不入,而它影響著教育者的思想,許多家長只知道依照前輩人的觀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幼兒教師則不但自身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而且在工作中也難免受家長觀念的影響。還有,一些幼兒也會帶來傳統觀念教育下所塑造的行為習慣,如膽子小、愛告狀、依賴性大等。這些也會對教師產生影響。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時,對于傳統觀念中的消極因素在幼教工作者頭腦中的影響,還要加以進一步深入地認識。同時也要看到,要想消除這些不符合現代化需要的思想觀念,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比如,傳統對教師職能的認識,是“傳道、授業、解惑”,至今有些幼兒教師,在組織了很好的活動,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之后,還要做一番講解性的總結,她們認為,不講點什么,就總覺得自己沒有盡到職責。
因此,我們還要通過認真探討,逐漸轉變觀念,改變習慣了行為方式,提出新的途徑和措施。在幼教的深層改革上,在轉變觀念問題上,不能希望在短時間完全解決,不能希望立竿見影。急功近利是市場經濟的特色,可是培養人的事情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傳統觀念的負面影響,不僅體現在幼教實際工作中,也表現在幼教的理論工作中,比如,近二十年來,我們介紹外國的幼教理論多,根據我國自己的經驗創新較少。改革開放頭幾年,由于經歷了長時期的封閉狀態,我們對外國的情況不大了解,較多作介紹是必要的。但是在經過二十多年,可以說是一代人的時間,我們不能仍然在單純介紹外國的路子上走下去。有的幼兒園教師說,舊的還沒有學會呢,新的又來了。為什么會使人產生這種感覺呢?這里當然有各種因素,但是的確可以引起反思,我們在學習外國時,是不是沿用了舊的學習觀念,只注重了“傳道”?
又如,我們過去相當長時間學習蘇聯,我國的幼教工作者早就知道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可是我們長期停留在只是介紹,沒有結合實踐加以系統地應用。近來我們從西方引進他們從“最近發展區理論”引伸出來的各種理論和方法。這里反映出我們在學習中的創造性不足,與我們沒有深入地學習理論結合自己實際的研究有關。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吸取教訓,在今天引進西方有關理論時,要認真探求其實質性創新之見。并從我國的實際出發來吸取其可貴之點。根據我個人的體會,在學習他人的理論時,最初級的創造只能是結合自己接觸到的事例加以理解,然后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總結有關的規律。
再如,近十多年來,我們強調重視幼兒的個體及其發展的觀念,引進了如“活動區”活動的做法。一時間,許多幼兒園都把“活動區”活動引入課程。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班級在活動區內仍然主要是老師分派任務,幼兒的自主性活動很少。孩子仍然過多受控制,教育活動并沒有真體現主體性發展的原則。
在今天,在幼兒園班額較大、人數眾多的情況下,如何結合中國的實際,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許多人都就此發表過各種寶貴意見。但是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有創新的思路和辦法,“活動區”是一種方法。但是對“活動區”的組織和指導,還要有新的思路和方法。比如把單純依靠老師直接面對每個幼兒的思路和方法,改變為發揮幼兒互動的積極作用的思路和方法。教師還會遇到來自外部環境的實際障礙,如外出散步,一個幼兒不留神,踏進了沒有蓋好的下水道坑里,崴了腳,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孩子的受傷不能忍受,等等。
發揮各種積極因素的作用
當前我國的幼教工作,具有比二十多年前好得多的條件。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條件,發揮它們的積極作用?
我們還是從傳統觀念談起。在研究傳統觀念在今天的影響時,還要看到其積極因素。比如,重教育、重培養也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世界華人都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在今天的中國,父母和前輩人對隔代的教育的投入,其熱情和期望值之高,是有目共睹的。他們的投入不僅是經濟上的,而且還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在于如何發揮這種思想的積極作用,加強幼兒園和家庭以及社區的合作,以形成協同教育的合力。許多幼兒園在這個方面已經積累了經驗,特別是激發了家長們的強大的活力。
對于傳統觀念中重視教師教、學生學的問題,也要采取一分為二的態度。教師的傳授是必要的,不能否定,對于年幼兒童,更是必要。問題在于如何引導得法。大家知道,“啟發”一詞,來自儒家之說。當前迫切需要的是,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又如,幼兒發展的特點本身,也蘊藏著積極因素。幼兒的特點是好動、好奇、好問,活潑開朗,這些都是未來高素質人才的良好基礎。好動,容易發展成喜歡實際操作,勤于動手,而不是懶惰;崇尚開朗的性格,有利于適應變化多端的環境。我們當前的任務,是清醒地認識到舊教育觀念的影響,自覺意識到壓制和扼殺幼兒積極性的各種做法及其危害,并且進一步創造條件促進幼兒個性積極性的發展。
當前我國的大形勢是全國上下都十分重視素質教育,而且強調從娃娃抓起,這是我國幼教發展最有利的因素。
此外,我們現在有了相當發達的傳播媒體和通訊工具,有利于獲取和交流信息。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已經有了一支年富力強、素質較高的幼教隊伍,他們是我國幼教建設中的中堅力量。